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方铭溵 1 , 吴桂萍 1 , 胡海波 1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5年 46卷 第05期 008
中图分类号:R-058
全文 图表 参考文献 作者 出版信息
摘要
关键词
1 引言
2 方法
2.1 指标构建
2.2 德尔菲法实施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专家基本信息
3.2 专家积极程度与专家权威系数
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 第1轮结果
3.5 第2轮结果
3.6 层次分析法
4 讨论
4.1 一级指标权重分析
4.2 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5 结语

摘要

目的/意义 构建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为全面客观评估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实际影响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基于德尔菲法设计专家函询问卷,开展两轮函询,统计分析专家基本情况及权威系数等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结论 形成包含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相关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疗健康数据 开放共享 医疗服务 质量评价 德尔菲法

1 引言

医疗健康领域数据迅猛增长 ,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型,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成为必然趋势。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是指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患者、医疗机构、政府机构及第三方平台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打破信息壁垒,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创造条件。目前医疗机构普遍面临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保障服务质量以及推动服务模式创新等多重挑战。然而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多基于传统医疗模式构建,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医疗服务的新特点,如数据来源广泛、种类多样、实时动态更新等。文献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研究多集中于模型开发 、技术应用 等领域,国内学者则更关注框架路径 、隐私保护 等方面,均忽视了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导致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全面评估和优化能力受限。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和筛选关键指标,为后续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背景下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方法

2.1 指标构建

本研究所构建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聚焦“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3个核心层面,涵盖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移情性和经济性5个维度。具体而言,“医疗服务需求”关注医疗成本和分级诊疗优化,通过数据共享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质量”侧重个性化医疗水平和医患关系质量,利用数据共享实现精准医疗,提升患者满意度;“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聚焦精细化慢病管理和智慧医养服务,探索数据共享对医疗服务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目标,以“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服务质量评价”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数据库中检索2015—2024年相关文献。通过阅读和专家咨询筛选出主题匹配的14篇文献作为指标设计参考,采用服务质量测量模型(service quality measurement model,SERVQUAL)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该模型具有较好灵活性,经调试后适用于传统和创新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文献研究,调整汇总相关指标,基于SERVQUAL模型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见 表1
表1 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2 德尔菲法实施

2.2.1 专家遴选 德尔菲法要求专家在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人数一般控制在10~50人 。本研究专家纳入标准: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数据科学或医疗质量相关领域;从业经验5年及以上,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硕士及以上学历;对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有足够了解或深入见解。
2.2.2 专家函询 2024年7—10月,通过现场或邮件方式向专家发出函询邀请并收集问卷。专家需使用1—5分的5级量表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评定(1分表示很不重要,5分表示很重要),对各条目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原因。同时,专家需自评权威程度,包括对问卷评议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
对第1轮专家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且变异系数<0.25 。依据专家修改意见,对问卷进行讨论和调整,得到新一轮问卷,并再次邀请专家以相同方式评价。当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终止函询,最终确定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 2016输入数据,运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参数包括专家积极度、专家权威系数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通过yaahp构建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采用Saaty 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

3 结果

3.1 专家基本信息

共邀请20位专家参与研究,均为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17人)。平均工作年限为16.15年,其中工作年限≥20年的专家7人,10~19年8人,5~9年5人。12位专家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业领域分布:公共卫生5人、临床医学5人、医药政策与经济学4人、医疗与健康管理3人、数据科学3人。

3.2 专家积极程度与专家权威系数

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7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 。第1轮发出1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第2轮发放16份问卷,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在两轮函询中,分别有6位和5位专家提出修改建议,意见提出率分别为40%与31.25%。
专家权威系数(Cr)用于衡量专家权威程度,基于专家对条目的判断依据(Ca)和对领域的熟悉程度(Cs)计算得出,即Cr=(Ca+Cs)/2。当Cr≥0.7时,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意见可靠 。两轮函询中,Cr均大于0.7,说明专家具有较高权威性,见 表2
表2 专家权威程度

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用于衡量专家对指标判断的一致性。 值介于0~1,CV<0.25表明专家评价意见集中且具有一致性; 越大,CV越小,专家的协调程度越好 。第1轮函询中,一、二级指标的CV均小于0.25, 值分别为0.344和0.206, <0.001。第2轮函询中,一、二级指标 值分别为0.383和0.324, <0.001。第2轮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高于第1轮,表明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评分的意见趋于一致,结束函询。

3.4 第1轮结果

一级指标重要性评分均值为[4.00,4.87],变异系数为[0.07,0.23];二级指标重要性评分均值为[3.73,5],变异系数为[0.00,0.24],均符合指标筛选标准。专家修改意见,见 表3 ,据此对部分二级指标的描述进行调整优化。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是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3 第1轮专家函询修改意见

3.5 第2轮结果

一级指标重要性评分均值为[4.00,4.81],变异系数为[0.10,0.24],符合指标筛选标准;二级指标重要性评分均值为[3.94,4.69],变异系数为[0.10,0.25](其中最大值为0.2456)。有5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据此修正指标,见 表4
表4 第2轮专家函询修改意见
专家对“可靠性”一级指标下“完整的诊疗记录与电子病历信息”二级指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存在争议,但鉴于其对患者需求、医疗服务连贯性及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保留该指标。“经济性”一级指标下“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使医疗费用更加合理透明”二级指标的CV为0.245 6,接近0.25的筛选临界值,但其重要性评分均值为4.06,表明专家普遍认同其在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医疗费用相关数据的共享能打破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等,使患者清楚了解治疗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明细,及时发现不合理收费和过度医疗现象,有助于公开透明医疗消费体系的建立。该指标在增强患者信任、提高医疗费用透明度、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以及提升医疗服务整体质量 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故予以保留。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包含6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6 层次分析法

通过yaahp构建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其目标层为“医疗服务质量指标构建”,准则层包括有形性等6个一级指标,方案层为24个二级指标,见 图1
图1 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Saaty 1—9标度法,比较每一层级内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consistency ratio,CR),当CR<0.1时,一致性检验通过 。经检验,一级指标的CR值为0.029 9,二级指标的CR值为[0.003 9,0.051 7],均<0.1,通过一致性检验。各指标权重,见 表5
表5 基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总权重

4 讨论

4.1 一级指标权重分析

在一级指标中,权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有形性、响应性、移情性。经济性权重最高,表明在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背景下,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医保使用的透明度受到高度关注。这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强调的医疗费用控制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呼应,突显了经济性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中的关键作用。然而王星宇 和王炜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经济性维度的实际感知得分显著低于理论权重。这一偏差可能源于医疗费用结构复杂、透明度不足以及医保支付方式差异等现实问题。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为解决该矛盾提供了突破口:以浙江省为例,仅通过实现检查检验互认,3年间累计节约医疗费用逾11亿元。表明医疗健康数据的开放共享有望通过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提高费用透明度、动态监测医疗保险使用情况等措施,有效弥合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经济性,提高患者的经济获得感。
安全性和可靠性权重较高,突显了在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中保障患者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性。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是医疗健康数据得以有效开放共享的两大核心原则。应在基础设施与规划层面加强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建设、完善信息安全规划;在制度与执行层面制定并严格执行医疗健康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加快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体系构建。以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双赢,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整体信赖度。
本研究中移情性权重偏低,反映专家对当前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背景下患者需求变化的判断。范春凤 研究指出在医疗服务质量差距中,移情性维度的差距最小,侧面反映当下医疗服务在人性化方面的高实现度。因此,相较于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其他维度,专家可能认为在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环境中,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情感关怀需求相对较低。这种权重分配基于专家对数字时代医疗服务模式的观察,患者更倾向于基于数据证据的医疗决策支持和高效率的服务流程,而非仅仅依赖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情感支持。

4.2 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在24个二级指标中,“隐私安全风险感知性”权重最高,其次是“医保使用规范性”,这与一级指标的排名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姚辰欢等 发现患者对个人医疗隐私数据保护的信任度较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数字化医疗环境中,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朱向南 的研究则显示患者个人隐私安全感知满意度较高,这种差异可能缘于研究背景不同或隐私保护措施在不同地区和机构的实施效果不一。面对隐私安全风险,应从国家层面构建医疗健康数据保护体系,制定明确的隐私数据保护政策,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监管,以保障公众的医疗健康数据主权 。通过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维护患者信任与安全感,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专家对医保合理使用的关注与姚辰欢等 、候雄等 的研究结论一致,印证了规范使用医保基金的重要性。实施医保飞行检查后,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为基金智能管控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共享数据可实现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的精准实时监控,有效杜绝欺诈骗保等管理缺位问题。基于大数据的监管模型不仅能提升医保使用透明度,还能强化监管力度,确保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分配,维护基金安全稳定运行。
权重排第3位的二级指标是“个性化医疗服务精准性”。个性化医疗,又称精准医疗,已被广泛认同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方向。任劲等 研究发现患者对精准医疗需求迫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个性化医疗通过整合生命组学数据与医学大数据,可综合评估个体基因特征、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实现精确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同时预测疾病风险并提供针对性预防措施,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健康开辟新路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权重分配与既有研究相互印证,科学构建了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为该领域实践提供科学评价工具,推动医疗健康数据价值研究从规范性分析向实证分析拓展。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指标设计主要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存在主观性,后续将探索更客观的量化方法;二是该指标体系尚未经过实证检验,未来将通过案例数据验证其普适性和实用性,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作者贡献 :方铭溵负责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吴桂萍负责论文修订;胡海波负责提供指导、论文审核。
利益声明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