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Ping , YU Hui , Tracey McDonald
2010(5):1-7.
摘要:The paper discusses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nto health care organisations. The proven evidence around the world suggests that introducing health ICT is a mutu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at actively involves people, organis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key people factors include personal attributes of the change agent, user ownership and positive user attitudes. The organisational facilitators are adequate funding, strong leadership and project management, integration of IT with work practices, managing change and end user expectations, and end user training and support. User friendly and useful systems can be achieved by involving both management and frontline health care workers in requirements analysis, system selection or prototyping,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2010(5):8-11.
摘要:介绍美国医院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其经验、教训,探讨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指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关注改进医院信息管理架构,转变信息中心定位,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等问题;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应注重争取相关机构支持,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2010(5):12-14.
摘要:电子病历应用是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基于XML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国内已经逐步从研究走向了应用阶段。以XML作为电子病历的基本存储模型,重点讨论该模型的设计以及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XML作为电子病历存储基本单元的理论依据,以及医院信息系统中关系数据模型与XML文档数据模型相互转换的实现手段。
2010(5):15-17.
摘要:介绍解放军第161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分析中心日常工作需求以及工作流程,具体阐明系统功能设计,指出该系统可与医院HIS系统信息共享,实现血液透析病人医疗信息数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010(5):18-21.
摘要:介绍一种面向糖尿病人的医疗监测系统的实现,通过TCP/IP协议来实现监护数据远程传输,根据传输数据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压缩方式,包括使用BW算法的无损压缩以及基于ROI的有损/无损混合图像压缩,并具体阐述不同数据的传输方式,以此提升传输速度和准确性。
2010(5):22-24.
摘要:利用C#2008与Access2007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阐明数据库构建软件选择以及底层设计,具体介绍数据库功能模块,包括登录模块、基本情况表、病理情况表、治疗情况表等,指出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录入,为后期统计分析提供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记录。
2010(5):25-27.
摘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是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新一代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SinoMed现有用户为主要调查对象,从用户检索需求、检索行为和检索效果几方面展开调查,旨在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变化,为SinoMed系统的功能完善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10(5):28-31.
摘要:介绍数字化图书馆的特性以及PKI技术的概念、构成,指出引入PKI能解决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版权保护、信息安全、馆际合作等问题。但我国PKI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将其应用于图书馆中仍面临人员、技术、成本方面的困难,促进技术的应用仍需更多努力。
2010(5):32-35.
摘要:在肿瘤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下,建立门户网站是对肿瘤学期刊提出的新要求。肿瘤期刊门户网站建设应以知识管理为内涵,组织创新为途径,充分利用牵头单位的学术性和门户联盟的运作模式,通过建立网站管理者与用户为一体的学习型组织,强化服务功能,进而更好地体现和延伸肿瘤学期刊的社会价值。
2010(5):36-40.
摘要:以基层卫生服务及人力资源建设的概念分析为基础,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整合,并从年代、作者、主题、期刊、发文机构、发文地区分布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分析国内外基层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研究状况,为基层卫生服务研究提供依据。
2010(5):41-43.
摘要:分析信息过载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工作效率、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提出缓解信息过载影响的措施,包括注意收集专题信息网址、使用信息过滤技术、合理利用搜索引擎、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和商业数据库、全面提高信息素养等。
2010(5):44-47.
摘要:回顾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发展历程,结合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具体实践,探讨医学情报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有效操作模式,提出医学情报研究工作发展建议,包括加强人才建设,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不同层次的情报服务等。
2010(5):48-51.
摘要: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标准化服务,这是读者满意的前提。介绍标准化服务的含义、意义以及图书馆制定服务标准应考虑的因素,分析阐述SMART原则在提高图书馆服务标准上的应用以及制定优质服务标准应该避免的6个误区,为提升图书馆服务标准提供借鉴。
2010(5):52-54.
摘要:阐明医学图书馆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意义, 探讨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容、特点和服务方式的新变化, 分析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具体策略。
2010(5):55-58.
摘要:医药卫生领域参考咨询服务依托NSTL资源、人力与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专业的服务。从医药卫生文献检索、知识解答、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情报调研、个性化信息服务与专题信息服务等方面介绍NSTL医学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实践,探讨延伸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的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2010(5):59-62.
摘要: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构建珠海市区域性医学文献服务中心进行探讨, 指出建立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机构设置、功能设置两方面提出构建设想。
2010(5):63-67.
摘要: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为例开展医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简要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性质、任务及资源现状,分析医学信息出版、传播、利用环境的变化,调研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技发展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提出现阶段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2010(5):68-70.
摘要:论述知识经济时代文献信息工作受到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医院图书馆应该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一系列变革,如改革图书馆原有管理制度,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改变观念,强化信息意识;加快图书馆自动化进程;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教育等。
2010(5):71-73.
摘要:针对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新形势下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其素养的措施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包括开展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图书馆地位、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建立竞争机制等方面。
2010(5):74-75.
摘要:生态文明是促进病案管理发展的根本,从人文生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几方面介绍病案室生态文明原则,从病案室生态文化、网络语言的文化语境两方面提出病案管理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思路,以促进病案室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2010(5):76-79.
摘要:以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审读为例,介绍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形式特点、质量问题特点、审读要点,并对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主要审查点,如外观标识、使用环境、技术质量、信息呈现、艺术表现及编校质量的规范要求及常见质量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审读方法及质量控制。
2010(5):80-82.
摘要:简要介绍国内外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现状,阐述“第一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指出“第二课堂”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医学信息学教学设计思路,指明“第二课堂”教学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
2010(5):83-86.
摘要: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成进行探讨,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了特色化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2010(5):87-89.
摘要: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该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提出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以及提高其队伍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设立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等。
2010(5):90-93.
摘要:指出当前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实践,介绍系统构成及优势,探索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阐明人才培养带来的社会效益,以期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