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5(6):1-6.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1
摘要:目的/意义 研究大城市居民选择互联网医疗服务时的典型特征,建立患者行为画像,为改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过程 以北京市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个体属性特征、在线问诊行为以及择医需求偏好3个维度构建患者群体画像,通过聚类方法对在线患者群体分类。结果/结论 在线患者可划分为价值潜力型、平台忠诚型、潜在转化型、需求强烈型和服务转移型5类不同特征群体。总体上来自大城市的在线患者病例级别偏低且活跃度不高,通常使用价格较低的图文问诊方式,倾向于选择来自三甲医院、职称较高且在线服务质量较高的医生。5类患者群体各具典型特征,需要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满足其个性化医疗需求。
2024, 45(6):7-12.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7.002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互联网问诊用户画像探究问诊主题,提升问诊服务质量,减少医患沟通障碍,以线上配合线下方式针对性治疗。方法/过程 利用Python爬虫获取好大夫在线医疗平台孤独症疾病问诊数据,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与词频-逆文档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结合的模型划分数据,在降维聚类后实现用户群体分类。最后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输出不同用户群体特征集合,构建画像。结果/结论 用户问诊内容主要围绕11个主题展开,平台可通过主题内容的典型特征优化问诊填写模板,提高用户填写疾病描述准确性、问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2024, 45(6):13-18.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3
摘要:目的/意义 探索健康画像的数据模型设计与智能化应用。方法/过程 分析健康画像应用现状及问题,规范健康画像数据采集、立法与治理,系统性建立健康画像数据模型,探索健康画像潜在应用场景。结果/结论 设计形成健康画像数据模型,增强了健康画像的全面性、针对性;建立数据模型管理系统,提升了模型规范化管理效率;总结“健康管理和评估”“精确诊断和个性化诊疗”两大健康画像应用场景,帮助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满足个体健康需求。
2024, 45(6):19-23, 29.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4
摘要:目的/意义 分析我国数字健康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索如何推动数字健康创新发展。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法研究分析数字健康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案例分析构建数字健康创新发展路径。结果/结论 数字技术成为破除数字健康发展多重障碍的关键。提出“共享协作治理平台-产业保障体系-智能化监管机制”具体路径,以及基于技术的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2024, 45(6):24-29.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5
摘要:目的/意义 梳理分析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 在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上,梳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智慧医疗、医疗元宇宙、医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及具体实例,总结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与挑战。结果/结论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核心技术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与法律。
2024, 45(6):30-36, 56.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6
摘要:目的/意义 总结近年中药领域网络药理学研究成果,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大规模生物医学数据解析方法,为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过程 基于文献分析,阐述网络药理学研究流程及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疾病分子作用机制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以图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在中药网络药理学中的应用与趋势。结果/结论 将图神经网络引入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借助人工智能模型,进一步丰富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深度解析中药作用机制,为构建现代中药基础理论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2024, 45(6):37-43, 62.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7
摘要:目的/意义 基于儿科处方流转平台真实数据开展使用者特征比较研究,以期完善我国儿科处方流转服务和相关平台建设,为提高处方流转平台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收集2019年9月10日—2023年7月31日使用北京儿童医院处方流转平台购买药品的患儿信息,根据药品获取途径分为线上购药组和线下购药组,采用JMP 17.0(SAS)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结果/结论 两组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就诊行为特征、单次开药处方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科处方流转平台在医联体单位具有较大潜力,线上模式是实现跨院药品流转的良好应用场景。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建设多中心线上药品物流中心和线下药房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2024, 45(6):44-49.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8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决策支持领域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方法/过程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 6.2.R2软件绘制国家/地区分布、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Python进行聚类热度挖掘与分析。结果/结论 基于电子病历数据的临床决策支持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美国、中国为主要研究国家,国内外机构之间存在较强合作关系,关键词主要涉及电子病历、人工智能等。
2024, 45(6):50-56.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09
摘要:目的/意义 探究我国医学领域近年高层次人才特征,为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有效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以爱思唯尔2017—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为基础,分析医学领域连续5年入选者的分布和发展态势。结果/结论 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的专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定程度上与科研资源集聚呈正向关系,临床医学和药学学科(方向)入选人数优势明显,入选者大多保持较高的科研产出和研究活跃度。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医学领域顶尖人才发展建议。
2024, 45(6):57-62.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0
摘要:目的/意义 阐述我国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现状,为医院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以2015—2021年度医院主持获得的50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为分析对象,通过科学计量法对医院主持获奖等级、医院类型、区域及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三级医院、高校附属医院是医院科技研究及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各区域临床研究及转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亟须加强跨层级跨区域科技合作,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我国发病率或死亡率较高的疾病领域,符合实际临床需求,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罕见病等领域仍有待进一步布局。
2024, 45(6):63-67.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1
摘要:目的/意义 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现状,探索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路径。方法/过程 收集2012—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知行不一等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传播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不同人群实施健康信息精准传播、优化健康行为,建立健康信息评估标准及体系,以及加强新媒体健康信息传播监管。
2024, 45(6):68-73.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2
摘要:目的/意义 基于医联体大数据构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以达到增强数据防护、减少安全隐患并提高数据安全性的目的。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医联体业务场景,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销毁全生命周期建立数据安全策略和应用安全技术,完善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结果/结论 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是医联体业务的“安全带”,以清晰的安全制度和标准为大纲,为医院业务合法合规开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并建立了反馈机制。
2024, 45(6):74-78, 84.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3
摘要:目的/意义 针对来源复杂、标准多样的多源多维大数据,提出不同业务应用场景的数据治理和融合技术。方法/过程 以多源多维大数据融合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为例,重点阐述多源多维大数据融合面临的挑战、应用架构设计、技术集成、实施路径、应用场景等内容,分析应用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结果/结论 通过智能化多源多维大数据融合技术的设计,实现对千亿级别高频次更新的实时监听、读取、治理和交互关联,探索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智慧化路径。
2024, 45(6):79-84.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4
摘要:目的/意义 设计综合数据平台,以满足气象敏感性疾病调查数据收集和共享的需要,提升我国对气象敏感性疾病的监测能力。方法/过程 通过数据抽取、数据交换、数据导入、定制采集等多种方式,将疾病数据、气象数据、环境数据、诊疗数据等加工处理,纳入平台统一管理。结果/结论 该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汇交、可视化展现、数据共享功能,可为全国各基地的科研人员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气象敏感性疾病调查数据提供支撑。
2024, 45(6):85-91.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5
摘要:目的/意义 提出并利用负载均衡进化调度方法,缩短定制医疗器械增材制造生产活动中的等待时间、均衡各机器负载。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时间维度下的影响因素,建立双目标多约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引入负载均衡算子,采用负载均衡进化调度算法求解模型。结果/结论 含有负载均衡算子的负载均衡进化调度方法在任务等待时间和负载均衡性能方面优于其他算法,特别是在大规模任务下效果显著。该方法能够有效缩短任务等待时间并实现机器负载均衡。
2024, 45(6):92-97.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6
摘要:目的/意义 探究医院图书馆在概念验证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为图书馆服务概念验证、提升概念验证效能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阐述概念验证的影响因素、流程步骤、潜在问题和对成果转化的影响,遵循“前因后果”的逻辑构建概念验证模型,结合资源和服务要素论述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和衍生作用,在衍生作用中挖掘对应的图书馆职能并阐明图书馆在概念验证中的实现路径。结果/结论 概念验证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医院图书馆在概念验证中主要发挥激活驱动因素等4种作用,可围绕馆藏建设、文化建设、协同管理等6种职能促进概念验证实施。
张素菡,杨林,杨毅,李晓菲,孙振凤,林航,王敏,刘娜娜,王亚新,杨萱瑾,刘利,朱灿,李姣,马良坤
2024, 45(6):98-103.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4.06.017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围产保健管理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过程 由北京协和医院围产保健团队面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孕产医护人员开展为期4天的体验式课堂教学。通过自制问卷分析学员在体验式课堂后临床技能提高、临床适用性、教育需求满足情况以及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时间、教学设计、课堂氛围、教学形式的满意度,采用李克特量表对教学效果量化反馈。结果/结论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围产保健管理继续教育领域教学效果较好,有较好应用前景。未来应与理论式教学相结合,开展更完善、结构化的全国范围内的周期性教学,提升围产保健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以更好地为孕产妇提供健康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