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6(6):1-9.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1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短视频平台用户参与伪健康信息纠正的行为动因,为推动短视频平台信息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方法/过程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整合感知风险、社会交换、共依附和自我效能等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心理安全、互惠、主观规范、社群参与度、行为态度、结果期望、自我效能、行为意向及感知行为控制均对短视频平台用户参与伪健康信息纠正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提出3类伪健康信息纠正行为的前因构型路径,并针对短视频平台提出建议。
2025, 46(6):10-16,23.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2
摘要:目的/意义 探究独特性忽视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线问诊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为AI在线问诊平台改善系统设计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采用情景模拟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Credamo平台招募被试开展实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介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结论 AI在线问诊的独特性忽视对用户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信任在独特性忽视与用户使用意愿间具有中介作用;医患交流模式在独特性忽视与信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2025, 46(6):17-23.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3
摘要:目的/意义 探究患者人工智能问诊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人工智能问诊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 基于技术准备度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提出假设,采用便利抽样法面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患者开展问卷调查,运用SPSS 27.0进行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借助AMOS 24.0软件开展效度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讨论 乐观性与创新性显著正向影响采纳意愿,感知性能焦虑显著负向影响采纳意愿。对于高乐观-创新性群体,应强化技术新颖性;对于高不适感-不安全感群体,应通过算法优化与系统透明化设计缓解其性能焦虑;同时应完善隐私保护技术及责任界定机制,保障技术可持续发展。
2025, 46(6):24-30.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4
摘要:目的/意义 建立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能力量化评价体系,为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能力评估提供科学有效工具,为医院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和CRITIC法组合评价我国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能力,得出综合得分及排名;以Spearman相关系数法检验评价效果。结果/结论 建立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能力量化评价体系,计算44所研究型医院的创新转化能力得分及排名,并检验了评价效果。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与权威排名高度契合;我国研究型医院创新转化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医院间转化能力差异显著。
2025, 46(6):31-36.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5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为相关标准研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综述法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下的标准类别条目池,采用三维结构法初步构建标准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法优化完善标准体系框架。结果/结论 提出生物安全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类标准、数据类标准、技术类标准等7个一级标准类别,26个二级标准类别,强化了生物安全大数据标准顶层设计。
2025, 46(6):37-42.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6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逻辑,分析当前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为促进医学科学数据有效共享提供政策建议。方法/过程 首先构建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逻辑框架,分析其概念、特征、动因、发展规律和价值意义。其次分析我国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实践现状。最后从数据孤岛、隐私保护、责任归属和产权认定等角度分析当前医学科学数据共享所面临的挑战。结果/结论 针对性地提出建设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制定规范共享政策、构建合理激励机制和加强共享人员培训等建议,以推动医学科学数据有效共享。
2025, 46(6):43-49.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7
摘要:目的/意义 探索我国中医药老年康养领域政策主题,分析不同主题下政策工具的分布与协同性,为政策制定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运用BERTopic模型,对2012—2025年429条中医药老年康养政策条目进行主题挖掘,统计不同主题下各类政策工具的数量,并通过数理统计计算其协同性。结果/结论 中医药老年康养政策领域涵盖12个主题,呈现不同发展趋势。政策工具分布不平衡、协同性较低,应拓展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种类与应用范围、推进数智技术与政策细分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大中医药康养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多元政策工具类型的合理配置与协同效应。
2025, 46(6):50-56.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8
摘要:目的/意义 对药物重定位领域文献进行主题挖掘,揭示其学科交叉、研究主题现状及发展脉络。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体系确定文献支持学科,通过学科共现聚类分析形成药物重定位研究支持学科群。其次,界定学科交叉文献并划分发展阶段,采用KeyBERT+DTM模型挖掘研究主题。再次,构建“主题-支持学科群”关联网络,分析学科群对领域研究的支持度及主题侧重。最后,基于持续性和差异性分析学科交叉主题的演进态势。结果/结论 药物重定位研究形成以4大学科群为核心、9个跨学科主题为增长极的复合型知识关联网络。研究主题随时间呈非线性发展并趋于均衡。
2025, 46(6):57-62.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09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左心房CTA图像自动分割中的应用价值,综述理论框架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潜在研究方向。方法/过程 检索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左心房CTA图像传统分割方法与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并评估其效果。结果/结论 深度学习技术显著提升了左心房图像分割精度,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仍存在研究缺口,需进一步探索。
2025, 46(6):63-67.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10
摘要:目的/意义 分析国内外预印本系统与科技期刊合作现状,探索生物医学领域预印本系统与科技期刊协同发展路径。方法/过程 通过案例分析、网络调研、文献梳理等方式,总结4种预印本系统与科技期刊合作模式,并结合生物医学科技论文预印本系统(biomedRxiv)建设实践,探索其与国内外期刊的合作机制。结果/结论 biomedRxiv与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以及《医学信息学杂志》等期刊形成协同评审、优质稿件推荐、数据共享引用等协作模式,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开放学术交流体系创新。未来需各方协同推进预印本系统与科技期刊的深度融合。
2025, 46(6):68-73,92.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11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医学生对预印本的认知现状及素养提升策略,为医学生预印本素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医学生对预印本的了解程度、使用顾虑及相关教育需求。结果/结论 医学生对预印本概念和资源了解普遍不足,对使用预印本资源及平台发表论文存在一定顾虑,有提升认知的教育需求。提出医学生预印本素养提升策略,包括加强预印本知识普及、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及专业定制教育内容、构建全方位预印本素养教育体系、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
2025, 46(6):74-80.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12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中文电子病历标注系统,实现电子病历文本的自动化标注。方法/过程 分析系统需求,阐述系统架构,从数据层、服务层与功能层3方面对中文电子病历标注系统进行介绍,包括用户权限管理、实体和关系标注流程以及标注算法等。结果/结论 中文电子病历标注系统能有效满足电子病历标注任务的需求,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垂体瘤电子病历语料构建工作。
2025, 46(6):81-85.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13
摘要:目的/意义 建设多源数据融合的病原菌耐药监测支撑平台,解决多源数据标准化采集、可信共享与智能分析难题。方法/过程 基于最小数据集构建标准化采集框架,结合区块链技术搭建可信数据交换网络,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动态融合;设计“数据归集-智能分析-风险预警-反馈优化”闭环架构。结果/结论 该平台已整合12家机构1.8万株菌株数据,形成10项研究报告、防控方案、防控技术指南,支持病原菌耐药分布特征和传播规律分析;首次实现医疗、环境、畜牧等多源耐药数据可信融合,为耐药菌传播阻断提供全链条监测方案。
2025, 46(6):86-92.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14
摘要:目的/意义 基于多源医疗大数据构建区域慢性病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慢性病监测和防控质效。方法/过程 从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自动采集慢性病诊疗、监测随访和健康管理等多源数据,经过清洗和计算形成中间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患者全景数据视图、预警监测分析模型和分级诊疗规则,实现医防协同智能监测、慢性病病例报告、慢性病筛查干预、患者全程管理、动态监测评价等功能。结果/结论 该平台提高了慢性病监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区域慢性病防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 46(6):93-98,103.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15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与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相结合的优化设计,以提升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方法/过程 构建“理论讲授-案例实操-反思讨论”3段式教学模式,明确AIGC工具的教学定位,并设计针对性的临床与科研场景,展示AIGC工具与传统数据库的协同应用。结果/结论 该教学设计预期能有效提升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为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2025, 46(6):99-103. DOI: 10.3969/j.issn.1673-6036.2025.06.016
摘要:目的/意义 针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医疗软件开发能力薄弱的问题,探索赛教融合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方法/过程 基于学情分析,提出赛教融合教学流程,以移动应用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阐述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重构、实验案例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等。结果/结论 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行业特色鲜明,学科竞赛成绩提升,验证了改革方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