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管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讲师。在SCI、SSCI、CSSCI期刊和领域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约7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纵、横向项目10余项。
1 您作为《医学信息学杂志》审稿人,过去一年里评审了多篇稿件,去年编辑部曾经收到作者对您审稿意见的反馈,非常认可您的评审,认为对提升论文质量有很大帮助。请问您在评审稿件时,比较注重稿件的哪些方面?
从我个人审稿体会而言,一是看重研究的数据来源,数据是否有代表性,数据质量如何等。二是注重文献综述部分,是否有对前人研究进行回顾,针对研究主题是否有学术脉络的归纳总结,这是明确研究目的、体现论文研究创新性和优势的基础。三是看作者对结果有没有详细评估,例如《医学信息学杂志》涉及的实体抽取、技术类的文章较多,针对这类文章会注重审核作者对结果的评估部分,是否有跟前人研究方法的对比,切实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性。此外,作者在论文撰写中表现出的专业素养也很重要。
2 根据您的审稿经历,是否有些常见、共性问题与《医学信息学杂志》的作者分享?针对这些问题,您对我们的作者有哪些建议?
我参与审核的稿件中,前沿热点相关文章较多。比较共性的问题,一是文献综述部分相对薄弱,没有揭示既往相关研究的主要脉络,因此无法给自己的研究合理定位。二是部分偏业务交流型的论文,讨论和建议部分与前文实证研究部分逻辑关联不强,影响建议的针对性。有些文章的建议部分缺乏权威参考文献、研究结果数据的支撑,这部分是可以改进的。
3 杂志有一部分论文选题较为偏向业务与实践,对于这类文章的撰写您有哪些建议?
我认为从事业务与实践工作的作者,可以考虑创造条件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多多交流合作,共同撰写论文。在论文撰写时尽量突出我们所采用技术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对于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所产生的价值等,提高论文的可参考性,避免将论文写成系统说明书。
4 您是如何看待期刊同行评议工作的?是什么激励您参与《医学信息学杂志》同行评审工作的?
我们通过严格的评审选出高质量的论文,通过期刊这个平台来进行学术交流、对话。高质量的评审过程对提升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是最为关键、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学科的发展。我非常愿意参与《医学信息学杂志》的评审工作,首先审稿可以帮助我了解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我可以在论文发表之前提前看到最新的研究成果。编辑也会在推送论文之前考虑我的研究方向,推送的论文主题的确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我在论文评审中会有所收获,提高学术敏感性,这也是一个学习交流的过程,对青年学者的职业发展有所助益。此外早在求学期间就了解医科院信息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信息学杂志》,有一种情怀在里面,非常希望杂志能够越办越好。
5 您能否介绍一下您主要的科研经历以及研究方向? 您是如何保持科研热情的?
我博士期间主要关注的方向是学术评价,基于认知计算的学术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具体到与医学信息学的结合上,目前主要关注怎样早期发现、识别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论文、研究成果,以及推动、促进其临床转化,我主持的第一个国自科基金项目也是以此为题。另一个方向是关于“创新”,从情报学角度判断什么因素影响一篇论文的新颖性,什么因素能够促进“颠覆性创新”的产生。在保持科研热情方面,首先我认为这是工作职责所在;其次全身心投入科研,一篇高质量论文发表之后会带给我们成就感、正反馈;此外身边的同事、前辈也给我很多激励,努力向前辈们看齐。
6 对杂志的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首先我认为期刊可以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业界学术会议加强宣传,使更多作者、读者了解我们的期刊。其次《医学信息学杂志》有很多与数据相关的论文,可以进一步推进底层数据、代码等共享。从我个人习惯而言,如果一篇论文的数据、代码能够公开、共享,我会更想去复现其结果,更想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祝愿《医学信息学杂志》能够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