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脑功能连接在预测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应用潜力,旨在解决神经精神疾病诊断中生物标志物难以确定的问题。方法/过程 提出层次化多维特征图卷积网络模型HMGNet,通过设计时间序列编码器提取具有长期依赖性的时序相关特征,并强化功能连接矩阵特征建模。引入图注意力机制实现动态权重调整以识别关键脑区间的互动,利用残差学习构建具有更深层级的图神经网络架构,提升模型对复杂脑功能连接的建模性能。结果/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在两种类型的ABIDE数据集上,HMGNet实现了74.4%的准确率,优于多数方法。所揭示的生物标志物与现有权威医学知识高度吻合,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行的新路径。
-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多维数据挖掘预测框架,提升2型糖尿病风险预测准确率与临床决策效率。方法/过程 基于Pima数据集,通过单、双、多变量分析筛选核心因素,采用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提升和轻量梯度提升机 5种机器学习模型建模,经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优化参数。结果/结论 识别出血糖水平、身体质量指数、年龄等核心风险因素,与传统循证结论相符;随机森林预测准确率达0.870 1,整体性能最优。通过数据挖掘与特征筛选,降低了数据采集成本,缩短了风险因素识别周期,揭示了变量间非线性交互机制,为社区高危人群普筛提供了高效工具。
-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基层医师个人信息世界的边界困境和优化路径,助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跃升。方法/过程 基于个人信息世界理论,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空间、时间、智识3个维度分析基层医师的信息边界困境。结果/结论 基层医师的信息边界困境表现为空间边界狭小、时间边界受限、智识边界不足。应加强基层卫生数智化建设以拓展空间边界,协调基层医师的信息活动时效以延伸时间边界,提升基层医师数智素养以提高智识边界,从而全方位完善基层医师的个人信息世界。
-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在线心理健康问答社区回答质量预测模型,提高质量评估效率,实现回答质量实时监测和反馈,帮助心理咨询师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方法/过程 采用2023年1—6月“壹心理”问答专区7 110条问答数据,对BERT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提取问答文本的深层语义特征,进而预测在线心理健康问答社区的回答质量。结果/结论 经过微调的BERT模型准确率和F1值均为0.889,其预测性能优于4种经典模型,对在线心理健康问答社区的回答质量预测表现优异,具备代替人工标注、内容审核和服务质量实时监测的潜力。
-
摘要:目的/意义 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网络疑病症形成机制,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过程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影响模型。通过改编简版网络疑病症量表开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网络疑病症测量工具,采用SmartPLS对740名青少年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结论 微观层面,反刍思维、社交焦虑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均正向影响网络疑病症;中观层面,家长监控通过病理性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网络疑病症,积极干预虽抑制病理性网络使用,却因遮掩效应加剧症状;宏观层面,心理疾病污名通过反刍思维、社交焦虑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正向影响网络疑病症。本研究将网络疑病症的研究范畴拓展至心理健康领域,为干预和治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网络疑病症提供了参考。
-
摘要:目的/意义 系统分析健康信息平台隐私政策的文本特征,以提升隐私政策设计的透明度与用户友好性,为隐私政策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过程 选取17个主流健康信息平台的隐私政策文本,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构建指标体系,从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双重视角出发,采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识别隐私政策主题。结果/结论 当前健康信息平台隐私政策普遍存在可理解性差、阅读负担重、获取路径复杂等问题,整体仍以平台利益为中心,缺乏对用户认知能力的考量。应引入“默认保护”等隐私设计理念,提升隐私政策的可识别性与可读性,推动隐私政策从合规向以用户理解与信任为核心的多元导向转型,实现可用性、可达性和用户导向性的统一。
- 关键词:
- 健康信息平台;
- 隐私政策;
- 文本分析;
-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模型
-
摘要:目的/意义 推动医院医保审核模式升级,减轻管理压力,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方法/过程 基于自行研发的医保决策支持系统和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建立人机协同医保审核新模式,配合宣讲培训和数据反馈,引导改进临床行为。结果/结论 住院病历医保诊断漏写率由28.89%降至3.22%,审核范围由重点病历扩展至全量病历,每日医保审核投入人力从7人减少至由1人兼职,当日医保审核率由92%提升至97.5%。人机协同模式提升了医保住院病历审核的质量、效率和患者体验,为解决医院管理中的痛点提供了有效路径。
-
摘要:目的/意义 针对神经重症监护场景中多模态数据管理效率低下与实时诊疗决策支持不足的问题,设计并构建面向智能辅助诊疗模式的神经重症监护数据库系统。方法/过程 采用专家咨询法分析建库需求,将MySQL8.0作为核心数据库系统,结合WebSocket协议与高性能硬件环境,提高数据采集与传输效率,通过标准化服务接口与医院信息系统无缝对接。结果/结论 截至2025年4月,数据库月均采集约213万条数据。数据库运行良好、稳定,解决了医生无法追踪患者术后长期生理趋势的难题,平均数据调阅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10秒,有效提升了医生工作效率。
-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肺结节/肺癌专病全程管理数据库,实现全病程管理与科研支撑,助力肺结节/肺癌诊疗技术创新和发展。方法/过程 采用临床团队、全程管理中心、信息中心三方共建共享模式,按疾病诊治发展阶段将数据库拆分为4个子数据库,整合前瞻性与回顾性数据,构建专病全程管理数据库。结果/结论 该数据库2022年建立,截至2025年7月1日,已纳入患者36 262例。突破传统科研项目驱动模式,实现从肺结节发现到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信息追踪,为专病数据库建设提供新范式。
-
摘要:目的/意义 建设前结构化电子病历数据管理体系,并探讨其对智慧医院建设水平和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影响。方法/过程 基于现行电子病历系统管理模式,设计多层次前结构化电子病历数据管理体系和“写-存-转-用”关键技术路径,通过统一专病模板、统一字典标准和统一建设路径,实现电子病历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利用。结果/结论 规范化病历模板和数据管理体系有效赋能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提升了病历书写标准化水平和数据利用效率,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病历数据基础。
-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健康管理中心导览系统,并进行初步应用,以解决传统体检流程存在的问题。方法/过程 采用全景成像技术与国产3D重建算法,将采集的数据转化为高度仿真的三维场景,通过HTML5构建响应式界面,嵌入热点,实现虚拟参访、即时通信、健康科普等功能。结果/结论 2024年10月上线后6个月累计访问量达1 336人次。60%线上参访企业在2周内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将健康科普深度嵌入虚拟体检环境,优化体检前宣教,提升检中效率。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构建“虚拟体验-健康科普-服务转化”新型服务模式,在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医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医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方法/过程 基于文献调研法,结合医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邀请来自国内高校、公共、医院图书馆的19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确定最终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结论 构建包括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的医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评价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为国内医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评估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意义 针对医学数据挖掘类课程,构建产教研协同教学模式,推动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方法/过程 以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围绕“R语言程序设计与机器学习基础”课程设置“会学-会用-会创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构建实践驱动、双师教学、技术赋能、多元评价的协同教学路径。通过企业教师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教学助手辅助教学、项目式学习驱动等方式,提升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结果/结论 该产教研协同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医学生在医学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领域的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可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第46卷 第9期|2025年
通知公告
- 《医学信息学杂志》编辑部严正声明
- 转发:《中国现代医生》编辑部郑重声明
- 《医学信息学杂志》招募审稿专家
- 《信息学与健康(英文)》征稿启事
- 《医学信息学杂志》连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关于《医学信息学杂志》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启事
- 《医学信息学杂志》被WHO西太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
- 《医学信息学杂志》成为“澳大利亚学术研究卓越计划”收录期刊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